青岛大学档案全宗介绍
一、学校的基本情况
青岛大学位于历史名城青岛。美丽的校园坐落在黄海之滨、浮山之麓,环境优美,气候宜人。这里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也充满了浓郁的时代气息。
青岛大学是由原来的青岛大学与青岛医学院、山东纺织工学院、青岛师范专科学校等四所学校合并而成的。追寻青岛大学办学的起点,可以上溯到四校合并前不同学校经历不同时期的历史源头。
(一)青岛医学教育的历史起点
早在1909年,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就正式开办了。学堂设置了法政、工艺、医科、农林等学科。当时学制健全,是青岛近代第一所综合大学,曾被当时的《协和报》誉为“蒸蒸日上之青岛大学”。
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的医科依托胶澳督署医院举办。这个胶澳督署医院就是现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的前身。胶澳督署医院为学堂的医科教育提供了医学师资以及教学与临床实习场所。
由于战乱,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于1914年停办。医科中还没有毕业的学生转学到上海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学堂医科的师资、教学设施及教学资料都留在了胶澳督署医院。胶澳督署医院改称为青岛病院。依托青岛病院,在原有医学教育的基础上,创建了青岛医学校,后来曾启用过青岛医科大学、青岛东亚医科学院等名称,到1943年定名为青岛医学专门学校。尽管经历了多次战争的创伤,青岛的医学教育也从未间断。
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停办后,当时的北洋政府拟在青岛继续设立综合大学,于1922年特派李贻燕赴青岛调查高等教育。李贻燕在1923年3月呈报的《调查青岛教育报告书》中认为: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成功的办学实践,为青岛的高等教育奠定了基础。
1924年建立私立青岛大学。私立青岛大学聘请了国内学界名流梁启超、蔡元培、张伯苓、黄炎培等二十四人为名誉董事,确定了“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开设文、理、法、商、工、医、农林七科,目标就是要办一所综合大学。
1929年,在接收私立青岛大学的基础上创办了国立青岛大学,设文学、教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校长杨振声效法北京大学“兼容并包”、“科学民主”的办学方针。校内名师云集,学术气氛浓厚,在教学和科研上有许多建树,很快形成了自己优良的传统和学风。
1932年,国立青岛大学更名为国立山东大学。赵太侔任校长。学校设文理学院、工学院两个学院,下设8个系,包括中文、外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土木、机械等学科。校内人才荟萃,师生勤奋教学、成就斐然,成为学界仰重的国内知名高等学府。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立山东大学曾辗转迁至安庆和万县办学。1938年办学中止。
抗战结束后,1946年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
国立山东大学合并了前面提到的源自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的青岛医学专门学校及其附属医院,从而设立了医学院。同时设立的还有文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农学院。国立山东大学复校时还曾规划设置师范学院。
国立山东大学医学院附设大学先修班和高级护士学校,学生修业年限为六年,实行分学制和必修制、选修制。学校聘李士伟教授为医学院院长,并聘请了沈福彭、冯雁忱、戚天昌、张之湘、梁福临、何森等一批有造诣的专业课教师。
1949年,青岛解放后,国立山东大学用名山东大学。华岗任山东大学校长。魏一斋任山东大学医学院院长。1951年,徐佐夏任医学院院长,沈福彭任附属医院院长,并延聘徐佐夏、潘作新、穆瑞五、沈福彭、冯雁忱、陈慎昭等国内医学界权威为学科带头人。
1956年,医学院从山东大学分离出来,独立建院,定名为青岛医学院。1958年,山东大学迁往省会济南。
1978年,青岛医学院成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专业设置从单一的临床医学专业向多专业医科院校发展。此后,青岛医学院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逐渐发展成为一所学术力量较为雄厚、具有较大影响的医科院校。
(二)青岛大学办学历史多源头的追溯
青岛医学院教育起点的追溯只是青岛大学办学历史多源头的一支。青岛大学还可追溯到另外几个重要的源头。
1993年前的山东纺织工学院源于1950年创办的青岛纺织技术训练班,先后历经青岛纺管分局干部学校、青岛纺织管理局干部学校、青岛纺织专科学校、青岛纺织工业学校、山东省纺织工业学校等办学时期。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山东纺织工学院在山东省纺织工业学校的基础上成立。历史上青岛的纺织工业非常发达,与上海、天津一起被称为“上青天”。青岛纺织行业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山东省的纺织行业的飞跃。山东纺织工学院为纺织行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工程类的人才。
1993年前的青岛师范专科学校源于1951年创办的青岛教师业余进修学院,先后经历了青岛教师进修学院、青岛工读师专、青岛师范专科学校、青岛师范学校、青岛师范专科学校、青岛市教育局干部教师训练班、青岛教师进修学院等办学时期。1981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在青岛教师进修学院的基础上成立。作为青岛市唯一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学校设置多门教育学科,为青岛市教师人才的培养做出了贡献。
1985年建立的青岛大学也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源头。
山东大学迁往济南后,青岛一直期盼有一所综合大学。1984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向山东省人民政府呈报了“关于建立青岛大学的请示”。山东省人民政府经研究同意青岛市提出的建立青岛大学的意见,并向国务院呈报了《关于建立青岛大学的报告》。
1984年10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来青岛视察工作,听取了关于建立青岛大学的汇报,不久,胡耀邦亲自为青岛大学题写校名。
1985年,青岛大学建立,并把“高水平有特色的综合大学”作为办学目标,设立了文、理、工、商等多门学科。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关注和支持,同时得到了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以及山东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大力支持与帮助。
(三)青岛大学走向新的辉煌
1993年5月,当时的青岛大学与青岛医学院、山东纺织工学院和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合并成为新的青岛大学。这是学校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
岁月更迭,薪火相传。四校合并,多源汇聚,完成了历史的衔接。青岛大学站在新的起点,增强了办学实力,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发源于不同时期的各类特色学科的教育,相继汇聚成现在的青岛大学,就像一些蜿蜒曲折的支流,承载着民族的希望,伴随着历史的流淌,汇聚成一条气势壮美的大河,浩浩荡荡,一往无前。
合并办学初期,学校在学科初步整合的基础上着手进行院系调整,设置了医学院、纺织服装学院、文学院、理工学院、国际商学院和师范学院等六个学院。此后,学校通过学科的进一步融合,相继组建了机电工程学院、电气及自动化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等学院。资源得到相对的优化配置,学科综合优势得到发挥。学校不断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理顺体制机制,逐步实现了全校规划、制度、管理、机构、财务的统一。
1998年,青岛大学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这是合并办学后学校在学科建设上取得的第一项重要成果。
“十五”期间,学校顺应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趋势,抓住机遇,扩大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到“十五”末,学校全日制在校生从2000年的19000余人增加到2005年的34000余人。
这一期间,学校继续进行学科调整,设置了22个学院。医学、材料学、系统科学、经济学等学科迅速发展为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
2005年年初,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纤维新材料与现代纺织实验室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十一五”期间,国家高等教育的重点由扩大规模向提高质量实行了转变。学校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摆到了学校工作最重要的位置。
2006年,学校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同年,学校获批成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此后,学校在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建成了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国家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共获批44项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人才培养质量显著上升。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眼科学、生理学成为国家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等获批成为博士学位培养一级学科;临床医学获批成为专业博士学位培养类型,实现了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学位培养一级学科以及专业博士学位培养类型等三个突破。
这五年,在校研究生增长了198.5%,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从1:14提高到1:5。这些发展为建设更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学校的在校生达到42000余人,其中研究生近8000人,本科生32000余人,留学生1300余人。学校设置了文、艺、史、哲、理、工、医、经、管、法、教育等11个学科门类,开设了100个本科专业。包括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在内的研究生教育取得迅速发展。学校设置了240余个硕士学位点,涉及到40个一级学科;53个博士学位点,涉及到10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7个。
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学科2个,山东省重点学科20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特色专业13个;国家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41门;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6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基础实验室与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17个。
学校实施特聘教授人才工程,拥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人员1000余人,特聘教授120余人,院士2人、外聘院士9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8人,山东省杰出基金获得者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6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2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7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1个,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2个。学校特聘教授人才工程有力地支撑了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成效显著。学校的整体学术水平显著提高。
学校的整体科研能力显著增强。近十年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444项,其中包括国家“973”计划子课题与前期专项9项,国家“863”计划项目1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3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4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或技术发明一等奖15项,二等奖110项。
学校的学术基础水平显著提高。根据ESI数据统计,近十年内署名青岛大学发表的进入全球前1%的高频次被引用论文有25篇,在山东高校中名列前茅。青岛大学的临床医学和工程学在全球研究机构中排名均进入了前1%。除了医学与工程学以外,化学、物理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材料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学术影响力紧随其后,均具有进入全球1%的潜力。
学校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0余所院校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设立了交流学生、交流学者、学术合作、联合办学、留学生教育以及海外孔子学院等118个交流项目。
经过多年的建设,青岛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规模较大,集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大学。学校以优良的育人质量,较高的学术水平,赢得了社会的赞誉。青大人正肩负着社会的责任和历史的使命,怀揣着希望和梦想,阔步走向新的辉煌。
二、全宗内档案情况介绍
青岛大学档案馆馆藏档案共有五个全宗:分别是《原青岛大学全宗(1985—1993)》、《山东纺织工学院全宗(1950—1993)》、《青岛医学院全宗(1946—1993)》、《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全宗(1951—1993)》 及合并后的《青岛大学全宗(1994—2014)》。
五个全宗档案共计81890卷,资料8056件,底图2705张,照片12734张,声像档案53盒,其基本情况如下:
(一)原青岛大学全宗(1985—1993)
原青岛大学是1985年7月由国家教委批准建立的一所文、理、管等学科比较齐全的综合性省属重点大学,起点较高,历史较短。其间共保存永久、长期档案4352卷,均按照国家教委颁布的《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与《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进行实体分类。档案模式采取分段开放型编号方法,在排架时先大类分开,再按年度分二级类目排列。其馆藏档案分为11大类,即党群类、行政类、教学类、科研类、产品类、基建类、设备类、出版类、外事类、财会类、声像类。
1、党群类共保存永久、长期档案262卷。
(1)党务综合主要内容包括:上级关于党建方面的文件,党委会议记录和会议纪要,工作要点报告,干部任免,保密工作,党委发布的决定、办法、通知,党委大事记,党群系统启用印章,工作简报,重要的群众来信来访及处理材料等。
(2)纪检监察主要内容包括:上级关于纪检、监察工作的文件,工作计划、报告、总结,党员、干部的申诉信及复查结论材料,纪检、监察的年报表等。
(3)组织工作主要内容包括:上级关于组织工作的文件,工作计划、总结,组织机构设置、变动的报告、批复、通知,副处级以上干部名册,吸收新党员、预备党员转正或取消资格,党员退党的文件材料,党费收支情况,党员组织关系转进、转出介绍信存根,组织工作年报表,入党积极分子培训计划、通知等。
(4)宣传教育主要内容包括:上级关于宣传工作的文件,工作计划、报告、通知和总结,理论学习的通知、计划等。
(5)统战工作主要内容包括:上级关于统战工作的文件、工作计划、报告、通知和总结,统战工作情况调查及各类报表,民主党派成员登记表及有关材料等。
(6)工会工作主要内容包括:上级有关工会工作的文件,工会工作计划、报告、通知,表彰先进名单及材料,教代会、职代会的材料。上级关于计划生育工作的文件,计划生育工作请示、报告及批复,领取独生子女证名册及备用金保险证名册。工会工作、计划生育工作的年报表等。
(7)团委工作上级关于团的工作文件,工作计划、报告、总结,团员、团干部的奖惩材料,团的组织机构、团干部任免、团代会、学代会的材料,团工作的统计年报,举办艺术节、知识竞赛及学生会的文件、材料等。
2、行政类共保存永久、长期档案489卷。
(1)行政综合主要内容包括:上级有关高校行政管理的综合性文件,上级关于青大成立、领导班子配备、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的文件,全校性的规章制度、规定、办法、条例、通知、通报,学年、学期的工作要点及发展规划,会议记录及会议纪要。本校向上级的请示、批复,干部任免,启用印章,工作简报,基层报表,每周工作安排,普选材料,各部门的内部请示及批复,工作计划、总结、会议记录等材料。
(2)人事工作主要内容包括:上级有关人事工作的文件,规章制度,工作计划、报告、总结,机构设置,编制规划,干部任免,表彰先进,职工处分,师资培养,职工校内外调动,工资调整,职称评定,教职工退职、离职、出国、离退休等材料。
(3)审计工作主要内容包括:上级有关审计工作的文件,工作计划、总结,规章制度,财务决算审计报告,离任审计、工程项目审计,审计年报表等。
(4)武装、保卫主要内容包括:上级有关公安、保卫工作的文件,工作计划、总结,师生员工案件调查、结论、判决书,学生户籍,消防及综合治理工作等。
(5)总务工作主要内容包括:上级有关总务工作的文件,工作计划,规章制度,房屋管理,三废治理,公费医疗及各类年报表等。
(6)档案、图书主要内容包括:上级有关档案、图书工作的文件,规章制度,工作计划、总结,档案培训班材料,档案年报表;图书工作计划、总结及年报表等。
3、教学类共保存永久、长期档案391卷(主要是全日制本、专科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档案资料)。
(1)教学综合主要内容包括:上级关于教学工作的文件,本校教学改革、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学制等方面的规定、办法,非学历教育的培训班、进修班材料,运动会材料,教学工作的年报表等。
(2)学科与实验室建设主要内容包括:学科、专业、实验室论证、申报、审批材料及各类统计报表等。
(3)招生主要内容包括:招生计划、规定、生源计划、新生录简表、委培、代培、自费生计划及招生简章等。
(4)学籍管理主要内容包括:新生入学登记表,学生成绩总表,学籍变更材料,学生奖惩材料等。
(5)课堂教学与教学实践主要内容包括:各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建设要求及安排,校历、课表等。
(6)学位工作主要内容包括:本校授学士学位人员名单和优秀学士学位论文等。
(7)毕业生主要内容包括:工作计划,简报,总结,毕业生供需计划、合同,毕业生分配方案及调配派遣证等。
(8)教材主要内容包括:自编、主编教材,指导书,习题集等。
4、科研类共保存永久、长期档案208卷。
(1)科研综合主要内容包括:上级关于科研管理工作的文件,本校科研计划,申报科学基金及有关批复等。
(2)科研项目主要内容包括:开题报告,论证材料、鉴定材料,科研成果登记表,报告表,申报与审批材料,获奖名单等。
5、产品类共保存永久、长期档案17卷。主要内容包括:上级关于校办产业工作文件,校办产业工作计划、总结,辣椒色素产品的材料等。
6、基建类共保存永久、长期档案235卷。
(1)基建综合主要内容包括:上级有关基建工作的文件,工作计划,总结,规章制度,工程预、决算,总体规划,总平面图,水、电、气管分布图,项目请示及批复,产权证,施工执照等。
(2)基建项目主要内容包括:各类施工、竣工图纸及变更资料等。
7、设备类共保存永久、长期档案103卷。主要内容包括:上级关于设备管理的文件,申购计划、报告、论证材料,上级或领导的批复和准购批示,定购合同及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说明书等。
8、出版类共保存永久、长期档案87卷。主要内容包括:上级关于出版物有关规定,《青岛大学报》、《高教研究》、《青岛大学报自然科学版》、《青岛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9、外事类共保存永久、长期档案56卷。主要内容包括:上级关于外事工作的有关规定,外事工作计划、请示与批复,出国人员的批件,外聘教师,留学生来校进修的学习情况等。
10、财会类共保存永久、长期档案1933卷。主要内容包括:上级关于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本校财务管理的计划、总结,会计报表,会计帐簿,会计凭证,工资发放名册,工资变动通知存根等。其中保存二级财务档案423卷。
11、声像类共保存照片1000余张。主要内容包括:上级领导来校视察,学校的重大活动,校园风光,基建项目,教学工作,先进模范人物,毕业生合影等。
另外,保存各种资料400余册。
(二)山东纺织工学院全宗(1950—1993)
山东纺织工学院于1978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是省属普通全日制工科高等学校,也是山东省唯一的纺织高校,直属于山东省纺织工业厅。山东纺织工学院的前身可追溯到1950年。从1950年开始举办纺织技术训练班,至建院其间29年经历了技训班、青岛纺织干部学校和青岛纺织工学院、青岛纺织专科学校、山东省纺织工业学校和青岛纺织工业学院几个办学阶段和不同的历史时期。
1、纺织技术训练班(1950.5—1952.6)
1950年初,中央人民政府纺织工业部华东纺织管理局青岛分局纺织技术训练班成立,其间共保存永久、长期档案55卷。按组织机构分为六大类。第一,党办工作;第二,校办工作;第三,人事保卫工作;第四,教导工作;第五,总务工作;第六,基建工作。主要内容包括:训练班的计划、总结、规章、办法、人事安排,学员登记表,学员成绩,组织规程及会议记录等。其中党办工作、基建工作使用“大流水”编号,其他均按年度分类编号。
2、青岛纺织干部学校和青岛纺织工业学校(1952.7—1958.8)
1952年7月1日经中央人民政府纺织工业部批准,青岛纺织管理分局纺织技术训练班与青岛纺织管理分局党委会党训班合并成为青岛纺织管理分局干部学校,学校的全称为:中央人民政府纺织工业部华东纺织管理局青岛分局干部学校,由中纺部主管。1953年纺织工业部决定青岛纺管分局改由纺织部直属领导,局名改为中央人民政府纺织工业部青岛纺织管理局,学校名称也随之于10月20日改为中央人民政府纺织工业部青岛纺织管理局干部学校。同年,济南中等技术工业学校纺织科迁来青岛并入该校,冠名青岛纺织工业学校,两校名义共存,实为一所学校。其间共保存永久、长期档案278卷。按组织机构分为七大类。第一,党办工作;第二,校长室工作;第三,人事保卫工作;第四,教导工作;第五,总务工作;第六,生产劳动与科学研究;第七,基建工作。主要内容包括:青岛纺织干部学校的工作计划、总结。上级对本校性质和任务的指示,名称变更,换发印章,会议记录,组织机构设置,干部任免,劳动工资制度,教职工的奖励、处分,招生计划,教学大纲,学生成绩,学籍变更,学生奖励、处分,学生助学金、分配去向,财务预决算,固定资产管理,卫生、伙食工作,基建计划、工程预算及各类统计报表等,其中党办工作、基建工作使用“大流水”编号,其他类别均按年度编流水号。
3、青岛纺织专科学校(1958.9—1963.8)
1958年9月23日,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青岛纺织管理局干部学校改为青岛纺织专科学校。该校系山东省内唯一的省属普通纺织高校,进行大专学历教育。另外,附设中专教育。其间共保存永久、长期档案266卷。按组织机构分为七大类。第一,党办工作;第二,校办工作;第三,人事保卫工作;第四,教导工作;第五,总务工作;第六,生产劳动与科学研究;第七,基建工作。主要内容包括:青岛纺织专科学校的工作计划、总结,上级对学校调整文件,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任务,会议记录,精简工作情况,干部任免,人员编制,劳动工资,福利待遇,学校各类年报表,教学大纲及教学安排,学生学习和毕业安排,学籍变更及学习情况统计,学生奖惩,图书资料,仪器采购,体育工作,财务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生产救灾,生产实习,安全保护,三清工作,维修计划与维修情况等。其中党办工作、基建工作使用“大流水”编号,其他类别均按年度编流水号。
4、山东省纺织工业学校、青岛纺织工业学校(1963.9—1978.3)
1963年9月1日,经上级批准,青岛纺织专科学校改为青岛纺织工业学校。1964年山东省纺织工业局从青岛纺织工业学校抽调干部和教师,在青岛纺校校址内又组建了山东省纺织工业管理局技工学校,招收技工班学生。1966年8月2日,山东省纺织工业管理局以(66)东纺教字第406号文转发省教育厅的批复:“关于纺技两校并校问题,经报请省人委转经省教育厅(66)教计统字第53号文批复,同意青岛纺织工业学校与山东省纺织工业管理局技工学校合并为山东省半工半读纺织工业学校,由山东省纺织工业局主管,原两校的学生按原学制不变继续维持到毕业。后因“半工半读纺织工业学校”称谓名不副实,报请上级批准,改为青岛纺织工业学校。1971年9月1日校革委会报给山东省轻工局党的核心领导小组《青岛纺织工业学校关于“四五”计划期间办学的设想报告(草稿)》1972年4月24日青岛市纺织局革委会领导小组批复同意。从1972年起招收工农兵学员。期间共保存永久、长期档案资料193卷。主要内容包括:上级文件,干部任免,工作计划、总结,教学计划、总结,印章启用,学员待遇,会议记录,毕业分配,教职工、学生奖惩,三查工作,请示报告,学校规章制度,各类统计报表等。采取按年度流水编号。
5、山东纺织工学院(1978.4—1993.5)
1978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山东纺织工学院建立,该校是在原山东省纺织工业学校的基础上建校的。其间共保存永久、长期档案资料5648卷。按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分为十大类。其中党政类817卷,主要内容包括:工作计划、总结,请示、报告,会议记录,启用印章,规章制度,基层报表,工资待遇,工资报表,调资规定,职称评定,落实政策的报告,教职工奖惩,干部任免,上级有关统战、宗教、知青、托幼工作的规定,团代会、学代会的材料,纺院简报,整党工作有关材料,成立各类委员会,纺院与港务局换房的有关材料,上级有关文书、档案工作的规定,各种协议书,校庆有关材料,上级关于工龄津贴、工龄计算、离退休等规定,职工调动介绍信、商调函,上级对工会及计划生育的规定,团干部任免职的决定等。教学类790卷,主要内容包括:招生计划、分配方案,录取简明表,学籍管理规定,学生学籍表,专业设置,专升本名单,学生处分,考试试题,成人教育录取登记表和成绩总表,委托代培研究生合同,研究生培养材料等。科研类143卷,主要内容包括:上级关于科研工作的文件,本校科研工作管理办法,工作报告及科研统计报表,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等。出版类215卷,主要内容包括:《山东纺院科技》、《科技译林》、《教学研究》、《教育研究》、《纺院学报》、《院报》等。基建类311卷,主要内容包括:上级关于基建工作的规定,基建工作计划、任务书及明细表,基建工作的请示、批复及统计报表,房产证,开、竣工报告,水电施工图、结构图、建筑图、规划图、竣工图等有关资料。设备类100卷,主要内容包括:上级关于仪器设备管理的规定,本院关于申购设备的函及批件,大型仪器设备的说明书等。外事类63卷,主要内容包括:上级关于外事工作的规定,本院关于外事工作的报告、请示、批复,出国人员批件,聘请外籍教师的合同等。财会类2771卷,主要内容包括:上级关于财务工作的规定,本院关于财务工作的请示、批复,财务预算、决算表,财务档案销毁报告、批复,财务总帐,现金、银行日记帐,预算明细帐,经费明细帐,其他经费明细帐及会计凭证等。产品类2卷,包括:麻涤晴混纺纱和氨纶包蕊纱。人物类11卷,主要包括:本院正、副教授人员登记卡,正处级以上干部登记卡和民盟“九三”学社人员登记卡等。保存各种资料425册,照片703张。均采用分大类,按“大流水”编号。
(三)青岛医学院全宗(1946—1993)
1、青岛医学院历史沿革
青岛医学院的前身是山东大学医学院。1946年,山东大学合并了源自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的青岛医学专门学校及其附属医院,地址是鱼山路五号,1947年迁至德平路五号,院长为李士伟。1949年3月,医学院迁回鱼山路五号,当时只设医疗专业,学制六年。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任命魏一斋为山东大学医学院院长,潘作新为副院长。
1951年3月,在解放区创办的华东大学与山东大学合并。合并后的山东大学设有文、理、工、农、医五个学院和政治、艺术两个直属系,著名学者华岗为校长。药理学教授徐佐夏和眼科学教授潘作新为医学院正副院长,校址为鱼山路五号(现为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
1956年9月,经中央教育部和卫生部决定,山东大学医学院分出独立建院,改名为青岛医学院。归中央卫生部和山东省人民委员会领导。任命徐佐夏为青岛医学院院长,崔戎为院党委书记。
1958年青岛医学院抽调部分师资支援昌潍医学专科学校(即现在的昌潍医学院)和烟台大学医学系(即现在的莱阳卫生学校),1965年创办了沂水分校(现为沂水医学专科学校)。1966年至1976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停止招生达五年之久。1970年青岛医学院搬迁到山东惠民地区办学,1974年创办了北镇分院(即现在的滨州医学院)。1976年青岛医学院根据省委指示重新迁回青岛市。
从1977年起,临床医学恢复五年学制。1978年增设了儿科专业。同年批准为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在内科心血管病学、人体解剖学等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1984年增设了医学检验专业(初为三年制专科,后设五年制本科)和卫生管理干部专业(三年制专科),1985年增设放射诊断专业(初为三年制专科,后设五年制本科),1988年增设医学营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至八十年代末,青岛医学院已设置包括医学、儿科、检验、放射、营养五个专业(卫生管理专业停招)。九十年代,又陆续增设了高级护理专业、麻醉学专业。
青岛医学院从1946年建院,至1993年四校合并,发展历时48年。为国家培养了万余名各类专业人才,取得了一批国家、省级突出科研成果。1993年,在校本专科学生2006人,硕士生96人。有5个本科专业,专科专业2个,硕士点21个。
青岛医学院有教职工814人(不含附院),其中专任教师371人,包括教授28人,副教授111人。设有两所附属医院(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即青纺医院)以及市立医院、人民医院等八所教学医院。1993年,学院总建筑面积为113000平方米。图书39万册。固定资产总额为4500万元。
2、全宗档案情况简介
青岛医学院所存档案自1956年独立建院后开始。
青岛医学院于1970年搬迁至惠民地区北镇办学,1976年迁回青岛。学院的党政档案、院刊、上级文件、资料等全部运回青岛,涉及到人事的处分、复议、奖励的案卷和资料,根据人员去留情况决定档案的去留。
自1993年由于合校,学院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及机构设置变化,档案管理的所属范围也有了变动。中央、省、市党政机关发的文件不再下发青岛医学院。
截止到1993年合校前,共有各类档案3137卷。其中党政管理档案1986卷,教学档案557卷,科研档案220卷,外事档案100卷,基建档案147卷,出版档案17卷,仪器设备档案77卷,财会档案208卷,录音、录像档案53盒。
(四)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全宗(1951—1993)
1、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历史沿革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的前身为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其历史沿革可追溯到1951年成立的青岛教师业余进修学院。
1958年,青岛教师进修学院又创办了四年制的青岛工读师专。设有数理、文史、生地3个专业,共招生200人,上课地点分别设在青岛教师进修学院、青岛铁中和青岛师范学校。
1959年,省高教局批准筹建青岛师范专科学校的计划 。
1960年暑假,批准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参加全国统一招生,招收新生80人,设中文、数学两个专业。同时扩招80名初中毕业生,设四年制文史和数理两个专业。1961年,由于青岛市在规划青岛师范专科学校的校址中一直未能落实,7月学校接上级指示,宣布撤销。大专部的80名学生、部分教师及一部分图书资料并入昌潍师专。中专部的学生和部分教师,并入青岛师范学校。
1970年,鉴于青岛市中学师资严重缺乏的情况,借用青岛医学院分院松山路部分校舍办起了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培训中学师资。但由于正值十年动乱时期,学校仅存半年,于1971年再次停办。
1972年,青岛市教育局成立了“青岛市教育局干部教师训练班”,借用青岛医学院分院松山路部分校舍。1974年6月搬迁至青岛九中。
1978年1月,经市委同意,恢复“青岛市教师进修学院”建制,定为县级单位。青岛市教育局干部教师训练班自此更名为青岛市教师进修学院,校址迁到广饶路141号新建校舍。3月,青岛市教师进修学院以大专班的名义,参加全国1977年的扩大招生,设物理专业,招生41名。8月,招收78级政治、化学两个专业的学生83名。12月又参加1978年的扩大招生,招收中文、数学两个专业学生84名,并招收中学教师离职进修生125名,设数学、化学、英语三个专业。1979年,增设英语大专班,招收学生39名,离职进修班学生110名。
1981年1月,遵照市委指示,建立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并征得省教育厅、文委及省政府同意,青岛师范专科学校与青岛教师进修学院分别建制,进修学院迁至浙江路9号。
1984年6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建立青岛师范专科学校,新校址定在辛家庄以东的新辟文化区内,设中文、政治、历史、英语、数学、物理、化学7个专业,由青岛市人民政府主管。
1985年1月,经青岛市委批准,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定为市直单位。学校党的工作、干部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由市委领导、市委宣传部分管,行政业务工作由市政府主管、市教育局分管。6月,山东省委组织部、宣传部电话通知“院领导班子正职改配副厅局级干部”。以此学校定为副厅级单位,学校党政正职为副厅级干部。
1986年3月,国家教委批准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增设夜大学。1987年1月,山东省教委批复学校增设音乐、地理两个专业。1988年9月,迁至麦岛新校办公。1993年4月,省编委、省教委批复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建立体育系。
1993年5月,省政府决定将青岛大学、山东纺织工学院、青岛医学院和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一所新的多学科综合性大学——青岛大学。从此,青岛师范专科学校组建为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受省市双重领导,以省为主。8月,首次招收中文、数学师范专业本科生160名。
2、全宗档案情况简介
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全宗共有各类档案3196卷。其中党群档案291卷,行政档案426卷,教学档案359卷,科研档案54卷,外事档案5卷,基建档案97卷,财会档案1884卷,出版档案50卷,仪器设备和工厂产品档案14卷,照片16张。
(五)合并后青岛大学全宗(1993.5—2014.6)
1993年5月14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决定将青岛大学、山东纺织工学院、青岛医学院和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合并。12月7日,国家教委正式下文,同意组建新青岛大学。
新组建的青岛大学实行省、市双重领导,以省为主的领导管理体制。学校发展建设所需经费,由省、市两级财政共同负担。校内管理机构的设置,由省审定。
1994年1月25日,鲁编[1994]11号《关于青岛大学结构体制的批复》下达,确定:新组建的青岛大学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撤销正厅级建制的青岛大学文学院、工商学院、分别组建为副厅级建制的青岛大学文学院、理工学院、纺织服装学院、国际商学院。该四院的主要职责是领导组织本院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学生教育管理等工作,在学校授权范围内对本院的人、财、物实施管理。现青岛大学医学院、师范学院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暂由学校授权对两学院的教学、科研、人事、财务、基建、后勤等工作实施全面管理,其内部工作机构不作变动。另外,批复还确定了学校、新建四院党政工作机构、教学及教学辅助机构和专职科研机构等。
青岛大学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8万余卷,均按国家教委颁布的《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与《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进行实体分类。编写采取分段开放型,排架采取先大体分开,再按年度分二级类目排列,馆藏档案分为13大类。
主要内容包括:
1、党群类档案:主要内容包括学校党委重要会议,学校重要工作计划、规划,学校领导分工,印章启用,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成员名单,学习制度、计划、成立各类委员会、领导小组,保密工作,学校简报信息。党委自身作风建设及实行廉政建设责任制,干部培训、省委关于组建校党委、纪委、院领导班子任免通知,学院中层干部管理办法、干部队伍建设,干部制度改革及内部机构干部竞争上岗的实施方案,开展“三讲”教育、“回头看”活动,加强党组织建设、学校党委开展“三个代表”讨论活动,教代会材料、计划生育工作、工会工作要点;团的工作要点、团委任职情况、学生表彰、奖惩、学代会工作和团工作考核细则等。
2、行政类档案:主要内容包括校长办公会议记录、纪要、印章启用、成立各类委员会和工作小组的通知,联合办学情况,工作要点,合校、并入、划归的请示与批复,各部门的请示与批复,各类协议,统计报表,信息简报,教师节庆祝事宜,机构设置,编制计划,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人员调配,调进调出,教职员工定编,定岗竞聘细则、意见,工资,计划生育,职称问题,表彰,老干部工作,人员培养,校内岗位津贴分配,检察审计工作规定,干部离任审计,工程项目审计,工作总结,综合治理条例,安全保卫,户籍管理,案件处理,消防工作,后勤管理,房屋调配,卫生医疗,养老保险,校院绿化,水电暖及车辆管理,高校后勤改革及图书、档案工作等。
3、教学类档案:主要内容包括学校教学改革、目标培养、教学计划、总结、评估、非学历教育培养、进修,运动会、开学、毕业典礼,专业设置及实验室建设,教学评价体系、招生工作、新生花名册、学生学籍、成绩总表、学籍变更、学生奖惩及毕业生工作等。
4、科研类档案:主要内容包括科研工作计划、科研项目申报、成果评奖、科研经费、科研统计、获奖项目、成果鉴定、申请书、结题报告、任务书、科研改革情况、项目鉴定、重要学术活动、科研信息等。
5、产品生产与科技开发类档案:主要内容包括学校关于产品生产、科技开发和校办产业各种规定、条例、办法、请示、批复,后勤办、后勤集团的工作计划、总结及报表等。
6、基本建设类档案:主要内容包括学校基本建设项目投资计划、设计要点、工程施工许可证、开工竣工报告、审计、招标、施工合同、协议、工程验收及有关图纸等。
7、仪器设备类档案:主要内容包括学校关于物资统一采购暂行规定、招标办法、条例、计划、购置合同,设备验收、变动情况、购置清单、设备说明书及统计报表等。
8、出版类档案:主要内容包括学校出版工作计划、总结、规章制度、各类统计,学报出版工作的通知、书刊、审稿意见等。
9、外事类档案:主要内容包括领导及有关人员出国考察的请示、批复、留学生管理规定、聘请外籍专家的计划 、留学生成绩总表、非学历语言班学习的材料、安全工作、表彰先进、邀请外国人来校规定等。
10、财会类档案:主要内容包括学校财务管理规定、请示、批复、各种制度、决算报表、年度统计报表、总账、会计凭证、工资清册、工资变动通知存根及财务档案移交保管清册等。
11、人物类档案:主要内容包括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全国人大、政协、劳模和两院院士的生平传记、著作、论文、获奖证书、聘书、任命书等资料。
12、声像类档案:主要内容包括上级领导来校视察、学校的重大活动、学校风貌、教学工作、外事活动、基建工作、先进人物、毕业生合影等资料。
13、实物类档案:主要内容包括奖牌、锦旗、奖杯、领导题词、作废印章等。
另外保存有各种档案资料1300余册。
三、规章制度建设
学校档案工作坚持贯彻依法治档,规范管档的基本原则。档案工作制度建设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山东省档案条例》、《青岛市档案管理条例》等法规性文件为依据,结合学校工作的实际,先后制定并颁发了《青岛大学档案管理办法》、《青岛大学学生档案管理办法》、《青岛大学科研归档材料积累与移交暂行办法》、《青岛大学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管理细则》、《青岛大学会计档案管理制度》、《青岛大学审计档案管理办法》和《青岛大学关于基建工程档案管理的暂行办法》。进一步修订完善了档案管理的各项制度,制定了《青岛大学档案全宗规范》和《青岛大学照片档案整理规范》,修订了《青岛大学档案实体分类法》和《青岛大学档案工作规范》,完善了《青岛大学档案工作岗位责任制》、《青岛大学库房管理制度》、《青岛大学档案利用制度》、《青岛大学档案保密制度》、《青岛大学档案鉴定销毁制度》《青岛大学档案修改补充制度》、《青岛大学档案统计制度》、《青岛大学档案底图保管、更改制度》、《青岛大学档案复制制度》、《青岛大学档案预立卷制度》及《青岛大学档案馆服务公约》等。通过制度建设,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分管档案工作的领导职责和专兼职档案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理顺了档案工作关系,规范了档案工作管理,基本形成了学校档案工作有法可依、部门立卷有章可循的制度化、规范化的档案工作局面。
四、档案管理的设施设备
我校档案馆位于中心校区图书馆五楼,使用面积750平方米。其中库房面积600平方米,阅览室、办公室及业务用房150平方米。配备了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装订机、照相机、扫描仪、除湿机和空调等必备的档案管理设备。
五、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
为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学校档案馆编制了全引目录、案卷目录、文件字号索引、重要文件目录、专题目录等多种检索工具120册,并逐步将案卷目录、全引目录、毕业生学籍等资料输入计算机管理。学校及档案馆充分利用馆藏档案,积极开展档案的编研工作,近几年编制完成了《青岛大学年鉴》、《青岛大学组织机构沿革》、《青岛大学大事记》、《青岛大学规章制度汇编》、《青岛大学学生手册》、《青岛大学重要文件汇编》、《青岛大学干部任免文件汇编》、《青岛大学重点工程项目简介》、《青岛大学科技成果汇编》、《青岛大学研究生论文摘要汇编》、《青岛大学人物简介》、《青岛大学校级领导任免职一览表》和《上级领导视察青岛大学一览表》等。近几年来,来馆查阅档案资料和电话咨询调卷者每年平均在3000人次以上,年平均调用各类档案资料6000余卷。学校档案已经成为我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不可缺少的信息资源。
- 档 案 查 询
- 案卷文件目录查询